擴大舒適圈,比跨出舒適圈更有效的作法

目錄

擴大舒適圈,比跨出舒適圈更有效的作法

在咖啡廳聽到兩位年輕人的對話,打扮比較時髦的一位說:「不跨出舒適圈,人就不會成長,那這輩子就這樣了。」

由於我的拿鐵還有幾口,於是我又多待了一會兒聽聽他們倆的對話,話題大概就圍繞在「為什麼踏出舒適圈」對年輕人這麼重要,以及「留在舒適圈」有多可怕。

曾經有段時間,我也很著迷於「跨出舒適圈」的想法,尤其特別喜歡看偉人傳記是如何排除萬難、歷經艱辛,最後成就偉大的事業、衣錦還鄉。

可是傳記終究只是傳記,現實生活又是另外一回事,若你仔細看看身邊的人,你會發現有很多人從來沒離開過舒適圈,但他對自己的生活很滿意。

這些人可能是你家巷口麵店的老闆娘、某個公務員退休的長輩,甚至也可能是某企業的董事長,或是某領域的投資專家。

舉例來說,Mr.P以前曾任B2B的Sales,常要跑中南部的傳產工廠,有次我就問一個熟識的老闆:「總欸,您的事業做得這麼好,不會想要多角化經營,或是把你的技術用到別的產業上嗎?」

他笑著對我說:「我們現在幹嘛?我們在泡茶聊天對吧?」

我點頭稱是。

他接著說:「那你知道我這禮拜六日要幹嘛嗎?」

「不知道,您有什麼新的事業計劃嗎?」

「我這禮拜六日要帶我老婆小孩去溪頭,順便找幾個老同學泡茶,做的事情就和現在一樣,我很開心啊。我當然有想過要做更大,但我就得要花更多時間管人,我也沒辦法準時下班,那我就做我擅長的事情就好啦。」

那次的談話,其實我還可以繼續問他:「這樣一來,您豈不是待在舒適圈了嗎?這樣公司怎麼會成長?」(然後我八成會被趕出去(笑))。

然而聽到他的一番話,我就明白他的意思了。

白話來說就是:

「如果我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,我也有信心能繼續保持,那我幹嘛非得逼自己改變,逼自己跨出舒適圈呢?」

他不是不想要公司成長,而是他已經很滿意公司的現況。

就好比很多餐飲業的百年老店是從不開分店、過年不營業,賣完就打烊,因為這樣對他們來說就夠了,他們很清楚自己的人生要的是什麼。

以上就是我想告訴你的第一件事:

「待在舒適圈沒有不好,關鍵是你心甘情願的享受現況。」

好的,我知道這樣還無法讓大家放棄對「舒適圈」的執著,會看我文章的朋友們,心裡通常都有滿滿的熱情,想要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。
 
所以我要說的第二件事是:「與其跨出舒適圈,不如擴大舒適圈。」

跨出和擴大,聽起來很像對吧,但其根本分別在於,跨出者認為「改變是痛苦」的,所以他們倡導把「吃苦當吃補」,舒適圈在他們的眼中,就是用來跨的。

擴大者則以為「改變可以是快樂的」,所以你不一定要讓自己跨出舒適圈,而是可以反向思考,如何讓自己的舒適圈擴大,當你的舒適圈超級大,你不就什麼都能做了?

你的信念,會形成你的思想,影響你的決定,最終反映在現實生活。

心裡總想要「跨出舒適圈」的人,會對痛苦上癮,彷彿這些苦難是上天賜予的甘霖,自己則要秉持無比過人的意志力去克服它。

而心裡想著要「擴大舒適圈」的人,則會動腦筋讓痛苦消失,甚至是讓自己在「玩樂」的狀態下,就達到自己想要的改變。

那當時間拉長以後,這兩個思維分別會造就什麼樣的結局呢?

不用我說,你應該也猜到了吧?

想著要跨出舒適圈的人,常常會很痛,並且勉強自己去習慣這種痛;想著要擴大舒適圈的人不會痛,並且依然在改變,還樂在其中。


把吃苦當吃補的人很容易就半途而廢,因為太苦了;而了解自己的個性,用正確的方法對自己循循善誘的人,不知不覺中就練了一身神功。

最後,且讓我用實際案例為大家說明吧。

有位學生是公職人員,他的困擾是,下班後他想要在家運動,所有的訓練器材、瑜珈墊、空間都一應俱全,但就是提不起動力去做,因此他問我該怎麼做(這也是時間力課程的主軸)。

在和他討論過後,我只讓他做了一個小改變,前後花不到10分鐘,他就自然而然開始運動了。

這個小改變看似沒什麼,聽到答案的人也會說:「什麼?就這樣?」

實情上當然沒這麼簡單,因為這個做法是根據「他的個性」去設計的,看起來稀鬆平常,但對他卻是萬分有用。

這也就是一種「擴大舒適圈」的作法,就像滾雪球,雪球一開始很小,最後卻會造成雪崩,無數個小改變累積起來,你的生活就會出現巨大的變化,得到巨大的成長。

在我公布答案前,先給大家幾個提示:

1.這個改變不需要動用到意志力,而是驅使當事人自然去做
2.過程幾乎是全自動,他回到家就會自然啟動一系列運動流程
3.我在上述有提到那項物品了

解答如下,

在和他一番討論後,我發現他卡在幾個很矛盾的點:

1.他不是不想運動
2.把瑜珈墊攤開鋪平在地上,他看到瑜珈墊就會自動想運動
3.但是他覺得自己房間地板很髒,所以他不願意把瑜珈墊攤開

若以《自信力》課程的角度來看,我會用冥想的方式引導消除他對地板很髒的感覺(因為他的地板事實上不髒,他理智上也知道,但情感上他無法認同)。

但本次我想試試看,若不動用到潛意識調整,還能怎麼做?

因此我轉而思考,那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隔絕地板和瑜珈墊?

經過幾次的交叉問答後,我們決定:把另一個東西隔在地板和瑜珈墊之間。

如此就成功化解了他的心理障礙,他的「自動導航」也就可以啟動。

原本他回家後的導航是:開門→看到床→上去躺→進入耍廢模式 


調整完後變成:開門→看到瑜珈墊擋在床前→放好東西→運動

好的,第一階段的習慣就這麼被「創造」出來了,那要如何維持這個習慣,以及避免電腦和手機的吸引、干擾呢?

更進階的個人調整,就留待和大家見面分曉囉。

相關文章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關於我

Hi,我是自信教練 Mr.P,專職教授自信,擅長以生活切入心靈,從愛情刻畫哲理,由溝通洞悉人性,致力於為想改變的人打造嶄新的生命。了解更多 →

訂閱

想看更多精采內容?

訂閱Mr.P的精選好文

    每週定時收到Mr.P於戀愛/自信/溝通等主題的私人建議,為你解答人生中的大小困惑。

    文章分類

    分類

    今日最熱門

    近期留言

    標籤雲

    Tag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