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測驗:以下聊天有何問題
有次我和老婆在咖啡廳小憩,聽到一對情侶在聊天,他們聊天的內容很「機械」,生硬程度之高引起了我們的興趣。
A說:「欸我跟你說,我們公司最近來了一個新人。」
B簡短回應:「恩?」
A說:「他第一天來就超帥的,直接嗆爆我們的小組長。」
B說:「真的喔。」
A說:「更扯的是,他六點一到就真的打卡下班了,完全不管大家都還在加班。」
B說:「…。」
到此我想請問你 3 個問題:
- 你覺得上述聊天有問題嗎?
- 如果有問題,那是A的「敘述有問題」,還是B的「回覆太簡短」?
- 若要確實改善這兩人的關係,應該從何改起?
如果看完問題後你完全沒有頭緒,那這篇文章就是為你而寫的,我會從這個簡單的對話,並結合學員案例為你剖析:
- 當你和別人聊天總得到冷回應,如何知道自己的問題?
- 如何確實提高別人對你的「回應率」
一起聊聊囉~
總是得到冷回應,是自己不夠有趣嗎
學員E問我關於情感上的問題,他說:
「老師你好,我想請問,為什麼我的另一半,都不會想和我分享日常呢?
我覺得自己已經為他做了所有能做的,包含陪伴他、理解他、關心他。
但只要我不問主動他生活上的事,他就不會想和我分享,但他卻可以和他的朋友們聊他心裡的事。
我自己反思,是不是因為我不夠有趣?再來這件事是可以從溝通上改善的嗎?」
銷售員可以不聊產品嗎
如你所知,我在成為自信教練前,曾經從事了多年的銷售工作,也曾在公司擔任培訓的要職。
當時在公司有一個有趣的制度,身為資深前輩,我每週必須至少和兩位業務一起跑客戶,實際了解他們和客戶的對談,並整理出問題回報給老闆。
那幾年的經驗讓我發現,幾乎所有業績不好的業務,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——他們喜歡聊和客戶無關的事,磨光客戶的耐心。
我知道你肯定有些困惑,業務員拜訪客戶,結果還聊和客戶無關的事情?
正常人都不會犯這種低級失誤吧?
銷售不就是聊公司、談產品、聊功能、定交期?
嘿,這就是我認為「溝通」的玄妙之處了,以下讓我用對話把真相呈現給你。
口才絕妙但業績平平的業務
有次我和一位新進業務出門拜訪客戶,此業務雖名為新進,其實年紀比我還大上幾歲,他在職場打滾多年,但始終不得要領,業績總是平平,因此接連換了好幾份業務工作
該次拜訪一到客戶公司,剛坐下業務就開口了:
「你好,我是OO公司的業務,這是我們公司的產品,具有功能XX,特色是可以…。」
我猜你會以為,他一定講得口齒不清、邏輯錯亂、漏東漏西對嗎?
不!完全不是這樣,相反的,他說得好極了。
他的口才便捷,從咬字、談吐、流暢度,到產品的每一個細節,他的說明都很透徹,幾乎是無懈可擊一次介紹。
但待他介紹了3分鐘後,客戶只悠悠的回了一句:「那這對我們公司有什麼好處?」
業務愣了一會,隨即又背誦起公司的制式話術:「好處當然有啊,你們會得到OOO還有XXX,另外…。」
在他一邊說的同時,客戶手上的筆轉得越快,我知道那是客戶不耐煩的徵兆,只要客戶抓到能打斷他的空隙,那這場對談就會結束,成交的大門將被闔起。
於是我率先打斷了談話,我問客戶:「先前您在電話中有提到,你們有看過另一間公司的產品但後來沒有下定,其實該公司產品在我們業界也算是很優秀的,想請問你們是哪邊覺得不滿意呢?」
我的提問引起了客人的興趣,原本幾已陷入昏睡的眼神,又再次恢復了神采,從這一刻開始,對話有了轉折。
當天會議的最後,客戶向我們要了報價,並敲定了下次拜訪的時間。
銷售的關鍵:你說的和對方有什麼「關係」
回程的路上我和業務說:「這個客戶只要你好好跟進,成交機率至少在 7 成以上。」
業務不解問我:「學長我搞不太懂,為什麼換你和客戶聊天,客戶就願意聽了,難道真的是因為你長得比較帥?」
我笑回他:「你要是剛剛有這種幽默感就好了,這不是重點,重點是,剛剛你開頭說的那些東西,和客戶沒有關係,那客戶自然不想聽。」
業務再問:「我不太明白,我說的功能、價格、交期、產品特性,應該都是他需要知道的,為什麼會和他沒關係呢?」
我:「你以為的關係,指的是【形式】上的關係,但和他【個人】無關,所以他聽不下去。」
業務:「這兩個差別在哪裡呢?」
我:「假設你說你很餓,我直接買了一個白饅頭給你,你覺得我解決了你的問題嗎?」
業務:「應該有,我可以吃飽。」
我:「那如果你現在正進行熱量管理,同時也在重訓,你一天需要吃 2 倍體重的蛋白質,我解決了你的問題嗎?」
業務:「那就沒有了,饅頭都是碳水,我是吃飽了,但營養不夠。」
我:「這就對了,這就是我的意思,所以我若知道你正在重訓,我是不是給你一塊雞胸肉,比給你饅頭更能幫助你?」
業務:「是。」
我:「一樣的道理,剛剛你的介紹很好很流暢,但你說的東西和客戶無關,所以客戶聽不下去。」
有關係,溝通才有意義
看到這我想請你記住一個關鍵—【你說的每一句話,都要和對方有關】,這是溝通的重點,當你不懂此道理,你和任何人聊天,都會遭遇到冷回應。
接著我向他解釋道,甚麼叫做形式,什麼叫做個人。
以上述的客戶為例,當你報出價錢,不管價錢多優惠、多便宜,當客戶「當下的專注力」不在價格,那你的報價就是無意義的。
一般的業務的思維是:價格和客戶有關係,所以我要用價格來勸誘客戶。
這種思維的問題在於,你只講你想講的,而不是客戶想聽的。
不說太艱難的情境,就說「吃午餐」這件小事吧~
你是否有遇過,中午同事約你吃午餐,不論他大力推薦的拉麵店有多好吃、多便宜、用料多實在,你不想去就是不想去?
你在想什麼?
我猜你正在想的是,中午時間很寶貴,我想要趕快吃完飯,好好在位子上小睡片刻,所以吃飯越簡單越好、越快越好。
也因此,只要同事邀約你吃的午餐,和你【沒有關係】,他的邀約就不可能成功。
我和業務說:「當下我正是察覺到,客戶一定正專注在某件「特殊」的事情,所以對話必須往他在意的方向延伸,那我們和他的對話才得以開啟。」
(後來第二次拜訪我沒跟,也確實如我所料成交了)
如何正確的分享日常
以上道理你能明白,讓我們再說回開頭A和B的對話,你就知道問題在哪了。
A說:「欸我跟你說,我們公司最近來了一個新人。」
他這句話一出口,B的腦袋就開始產生困惑了,因為他不明白:
- 為什麼你要特別和我說這個?
- 這件事和我有甚麼關係?
我知道富有同理心的朋友們會說:
「可是伴侶之間不就是要互相傾聽,就算只是聽抱怨聽八卦,也是伴侶應盡的責任吧?」
是,你說得一點都沒錯!身為伴侶,你本就該「好好理解另一半」。
但我也想請你換位思考,如果每次你和另一半聊天,你聊的話題都是:
- 和他無關
- 他不知道為什麼要聽
- 他知道了也沒有任何意義
那是不是每一次他和你聊天,你都在消磨他的「理解能量」呢?
相反的,如果今天你能換一個說法,你先告訴伴侶,為什麼你打算和他分享這件事,那對方的能量就不會被你給消耗。
甚至他還會興起更高昂的興致、好奇,主動想更深入的參與此話題。
例如A可以說:「欸我跟你說,我們公司最近來了一個新人,他的行徑超誇張的,但我覺得可以給你當參考,用他的方法治治你的主管,這樣你就不會老是要揹黑鍋,還要幫同事擦屁股。」
此時B的回覆,就絕對不會只有「恩」這樣的「低興趣回應」了,他必然會說:
「真的假的?這麼有效嘛,說來聽聽。」
引發興趣的關鍵:把你和他串在一起
人性是這樣的,雖然站在「同理他人」的角度,我們都願意嘗試去理解、關心別人發生什麼事,但人最關心的,永遠是自己。
所以當你想讓對方「專心聽你說話」,你就要把【正在說的事】和【他關注的事】給串在一起。
當你能在溝通中把這件事做得自然,那別人自然也會有興趣和你分享「他的日常」。
為了幫助學員E,我問他:「當你和另一半分享事情的時候,你通常怎麼開始的?」
E 說:「我會說『欸我跟你說,今天公司發生一件事…』、『你知道嗎,我今天看到…』類似這樣子。」
我問:「那當他聽到這些開場時,通常會有什麼反應?」
E:「大部分時候就『嗯』一聲,或是『喔,這樣喔』,其實老師你剛剛說的那對AB情侶差不多。」
我說:「那你有沒有想過,當你開始分享自己的日常,你的另一半知道,他為什麼要聽這些事嗎?這些分享對他來說有什麼意義?」
E錯愕:「我以為情侶之間分享生活是很自然的事…」
我說:「是,但你不希望用『責任』的名義去要求他,對吧?你希望他是發自真心,自然想做的,對嗎?」
E點頭稱是,我說:「所以你得想辦法,讓你分享的事情和他【有關係】。」
感覺到被重視,對方自然會主動開話題
學員E花了點時間消化我的建議,之後他又提問:
「我了解了,可是最後我還有一點不明白,就算我能讓他對『我現在分享的內容』感到好奇,但這樣看來我還是得主動開頭,甚麼時候他會主動開話題呢?」
我說:「這是個很好的問題。但我若直接告訴你答案,你就失去了體驗的樂趣,你先照著我教你方法試試看,再和我說說伴侶的改變吧。」
E嘗試了幾週後,他回來告訴我:「老師這真是太神奇了!我試著把每次想分享的事情,都先和他的經驗連結起來。結果不只他變得很願意聽我說,昨天他居然主動和我分享他的事!」
「為什麼會這樣?」E好奇地問。
我解釋:「因為你的改變觸發了一個正向循環:
首先,當你開始把自己分享的內容與他連結,他就感受到了 2 件重要的事:
- 你記得他說過的話
- 你在意他在意的事
其次,他產生了 3 個心理變化:
- 被重視感:發現你把他的經歷和想法都放在心上
- 安全感:意識到可以跟你分享而不會被忽視
- 共鳴感:發現原來你們的經歷是可以相互連結的
當一個人感受到被重視,自然就會想要回應這份重視。他收受了你的情感,也想回饋情感予你,這就是溝通的本質。
更重要的是,他開始把你視為一個「會理解自己的人」,這讓他在遇到想分享的事時,自然而然就會想到你。」
你說的每一句話,都要和對方有關係
為什麼你和別人聊天,明明你很熱絡,也很努力分享揭露自己了,卻總是得到冷回應?
其實,你不是不夠努力,也不是你的生活不夠有趣。
我認為真正的問題是,你不知道怎麼表達,才能讓【你說的每一句話,都和對方有關係】。
你以為多說就能拉近距離,但你卻沒發現說得越多,你反而離對方越遠。
溝通是雙向的,意思是,你和對方必須要【連結】在一起,而創造連結的方式絕不是硬塞資訊。
你必須:
- 了解對方在意什麼
- 找到你們之間的共同點
- 讓分享變得有意義
那對方也才會:
- 主動想理解你
- 專心聆聽你的分享
- 把你放在他心裡更重要的位置
【P.S.】如果你是不善創造連結,以至於常陷入自說自話的窘境,或是不知如何引發對方興趣的人,也歡迎你參加我開設的《🚩溝通力課程》,在八週的時間內,我會教你:
- 學習辨識對話中的情緒
- 掌握創造連結的具體技巧
- 獲得即時的回饋和指導
歡迎想更精進的朋友們一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