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端溝通技巧解密:為什麼溝通高手從不追求「極限反轉」?

目錄

學習溝通不該追求「起死回生」

有段時間我很常收到學員問我:「老師,我和對方現在的聊天變這樣了,有辦法起死回生嗎?」

每次收到這類問題,我都感到傷腦筋。

讓我為難的,其實不是如何「逆轉對話」,坦白說大多數的對話要是讓我一步步下指導棋,或是親自來聊。那至少有八成以上的機率,我有把握讓一個對話「重生」。

真正讓我懊惱的是,很多人對於溝通技巧的理解是粗淺的,他們不明白溝通的重點在穩中求勝,而不是讓關係走向破產,再想著怎麼極限反轉

溝通的重點:穩中求勝

那你該怎麼理解穩中求勝的溝通技巧呢?

舉個古老的故事為例吧,古代有一名醫扁鵲,因為醫術超神而為人稱道。

然而有次魏文侯問扁鵲:「你們家三兄弟都學醫,誰的醫術最高?」

扁鵲說:「大哥醫術最高,二哥其次,我最差。」

魏文侯驚訝問:「那為什麼只有你名動天下,他們兩個一點名氣都沒有?」

扁鵲答:「我大哥的醫術之高,可以防患於未然。一個人的病未起之時,他一望氣色便知,然後用藥將其調理好,所以天下人都以為他不會治病,他便一點名氣都沒有。

我二哥的能耐,是能治病初起之時,防止別人釀成大病。病人剛開始感冒咳嗽時,他就用藥將人治好了,所以我二哥的名氣僅止於鄉裡,被人認為是治小病的醫生。

我呢,就因為醫術最差。所以一定要等到這個人病入膏肓、奄奄一息,然後下虎狼之藥,起死回生。

這樣全世界便都以為我是神醫。

但想想看,像我大哥這樣治病,人的元氣絲毫不傷;我二哥治病,這個人元氣稍有破損就補回來了;像我這麼治病呢,命是救回來了,可元氣大傷,您說,我們家誰醫術最高明?」

高明的溝通技巧:培養而非逆轉

我以為這個故事,充分說明了溝通的本質。

其實溝通技巧的關鍵不在於「逆轉」,而在於「培養」。

有次一位學員K也問了我類似的問題,我和他說:「與其去想著如何起死回生,不如重視關係上的培養,那你和他人的溝通自然會順暢無比。」

K當下不解問我:「培養?是指說我要保持微笑?忍讓?包容對方嗎?」

我聽他這麼說,便知道他對溝通技巧有了另一層誤解,他以為培養關係就是「溫良恭儉讓」。

我回應他:「不是的,培養指的是,你讓對方知道,你有把他的話聽進去,你有把他的話放在心上,但這不代表你完全同意他。」

K再問:「我不同意他,不就代表我否定他了?」

我說:「這是兩回事,否定對方代表你做出了「反駁」,那勢必破壞對方的分享欲,讓你們的關係變差,但不同意指的是「你承接了他的情緒」,但你沒有反駁他。」

為了讓K理解分別,我舉了一個例子和他分享。

錯解溝通技巧的誤區:封閉式溝通

有個學員敏敏曾向我抱怨,他和伴侶的溝通出了問題:

「我們之間不知道怎麼了,原本無話不聊,現在只剩下聊工作。每次我問他今天過得好嗎,他給我的回應都是「還好」、「還行」、「就那樣啊」,讓我想接話,也不知道怎麼接下去。」

原本他一直以為,是他對伴侶失去吸引力了,但我細看他們的對話後,發現問題出在他們陷入了,缺乏有效溝通技巧的封閉式溝通

什麼叫做封閉式溝通呢?

封閉式特性是:

1、能短則短

對方只要能用 3 個字回應,就不會用上 5 個字,能用 5 個字,就不會用 7 個字。

比起使用長句,他更喜歡用單詞,比如說隨便、都好、還可、ok、沒差。

2、不加入自己的意見

正常人在表達的時候,都不會自覺的把自己的想法,加入到語言當中,人與人之間可以交流,就是透過這種慣性。

但封閉式回應就不是如此,回應者會盡量避免加入意見,以及個人的觀點。

所以回覆的內容,就只會剩下答應、不答應、是、不是,但沒有好、不好等等的評價語。

3、不反問,不延伸話題

最後一個,也是封閉式回應最重要的特性是,對方總是想「終結所有的對話」。

回答完是以後,他不會交代細節,回答都可以,他也不會說明自己的喜好。

陷入封閉式回應的人,不做反問,也不延伸話題。

突破困境的溝通技巧:傳遞理解的意願

從表象看來,你肯定會想:「敏敏的伴侶也太過分了,不管敏敏拋出什麼話題,他都能句點掉,那乾脆別聊了吧。」

是,你說的是部分事實沒錯,但身為教學者,我必須協助學員探究現象的成因。

我檢視了敏敏和伴侶的聊天,發現他倆不是從交往的第一天開始,就陷入【封閉式溝通】的。

我看到的是,某次他的伴侶想分享工作上的難處,敏敏卻給出了「說教」,談論了很多「大道理」,順帶還暗示了伴侶「抗壓能力差」。

從那次的對話後,他倆的關係就急轉直下了。

學員K聽完故事後問我:「那我該怎麼辦,難道我們就不能給別人意見嗎?是不是只要給出意見,就破壞對方的情緒,變成封閉式對話了?」

我說:「如果你能在對話中運用正確的溝通技巧,多做一件事,那就算你給出意見,對方還是會願意聆聽,氣氛也依然會是和諧的。那個關鍵叫做——【傳遞理解的意願】。」

厲害的溝通,得從滋養關係下手

說回扁鵲的故事,扁鵲提到:「大哥的醫術之高,可以防患於未然,一個人的病未起之時,他一望氣色便知,然後用藥將其調理好,像我大哥這樣治病,人的元氣絲毫不傷。」

而我認為,傳遞理解的意願,就是一種「滋養關係」的良方。

當你精通這項技藝,就能做到在「絲毫不傷及關係」的情況下,和他人建立起關係,並且在這段關係中,你倆都可以暢所欲言,就算意見不合,也不傷及情感。

這也才是我認為真正高明的溝通技巧。

掌握溝通的高手不會等關係面臨崩潰,才急於尋找解方,而是在日常中就點滴累積,防患於未然。

那把治病換成溝通,你可以怎麼做呢?

我認為你可以做的是:

    • 把對方情緒承接好
    • 讓話題在聊天中自然流動
    • 讓對方感覺到你對他的重視

那當你有意見想發表,有價值觀想傳達,有情感想抒發,都會是信手捻來就能輕易做到的事。

那既然這些溝通技巧這麼重要,為什麼有意識投入學習的人卻不多呢?

答案很簡單,因為比起「一句話就能扭轉氣氛」,或是「一招破解已讀不回」,你要投入心思練習傳遞理解的能力,是需要花上大把時間和耐心的

溝通技巧的實踐

我在確認K已明白「傳遞理解的意願」的重要性後,我請他嘗試在之後的課程中,於每次的作業都盡力去完成。

第一週他就遇到了不少挫折,因為他太習慣「先說自己的意見」了,這讓他即使想承接情緒,也會被慣性給帶走。

第二週K開始漸入佳境,他知道怎麼反映對方的情緒,讓對方感受到他的理解與重視。

待第八週課程結束後,K分享了一個驚人的發現給我:

「以前我和別人聊天總會因意見不合擦槍走火,或是搞到和對方劍拔弩張,但現在我發現,當我能先傳達出理解他們的意願時,他們反而更願意聽我的建議了。」

更令人欣慰的是,不只是工作,他和伴侶的關係也有了顯著變化。

他說:「另一半說我的溝通變了,變得更會聽他說話了。以前他覺得和我分享心事像是在和機器人聊天,但現在他說和我聊天很舒服,覺得我更在乎他了。」

如何正確的學習溝通

我知道很多人會想學習溝通技巧,是因為碰到了困境、難題,還有非常艱難的狀況。

這時候你會需要「一句神回」、「起死回生」是很合理的,但站在教學者的立場,我衷心希望你這輩子都不需要這麼做。

只要你能學會傳遞理解,那你就不需要學習「極限反轉」,與其等關係破裂再來救場,不如一開始就用好的溝通好好滋養它。

【P.S.】如果你也想改善自己的溝通技巧,但不得其門而入的朋友,也歡迎你參加我開設的《溝通力》,我會教你如何傳遞理解的意願,讓別人自然想和你聊天,想聽你說話,並在溝通中真正做到「穩中求勝」。

延伸閱讀

相關文章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關於我

Hi,我是自信教練 Mr.P,專職教授自信,擅長以生活切入心靈,從愛情刻畫哲理,由溝通洞悉人性,致力於為想改變的人打造嶄新的生命。了解更多 →

訂閱

想看更多精采內容?

訂閱Mr.P的精選好文

    每週定時收到Mr.P於戀愛/自信/溝通等主題的私人建議,為你解答人生中的大小困惑。

    文章分類

    今日最熱門

    近期留言

    Recent Comments

    標籤雲

    Tag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