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是拒絕不了別人,是因為內在出了問題
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對別人說「好」,別人需要你配合,你就立刻答應,別人主動插手幫你,你也不自覺順著接受。
那在你心裏,多半藏著一份不知道如何說出口委屈。
這份委屈來自一種矛盾,你明明不願意,卻總是說服自己「算了啦,他是為我好」,於是你一次次壓下真實的感受,只為成全別人。
但久而久之,你會發現自己的「順從和成全」,讓你在人際關係的處境越發艱難。
因為你非但沒換來更深的理解,反而讓他人對你更予取予求,甚至他人只要打著「我是為你好」的名號,你就只能任憑他們擺佈與欺凌。
那身陷困境的你該怎麼辦呢?
這篇文章,我會帶你看清自己卡住的地方,讓你明白:
- 為什麼明明你那麼善良,卻總是活得這麼委屈?
- 你心裡到底卡著什麼,使你總是選擇退讓?
- 你該怎麼做,才可以拿回主控權,不再輕易被他人擺布自己
一起聊聊囉~
不是不想拒絕,而是怕自己太自我中心
學員U問:我發現自己是一個不知道如何說『不』的人。
每次遇到朋友請我幫忙,或是別人好心想幫我,我其實心裡不太想幫,也不太想被幫忙。
但最後我還是會點頭、說好,然後事後又不太開心,甚至有點後悔。
我知道我當下不願意,可是我還是會順著對方的期待走,這樣是不是代表我有什麼問題?
還是我太在意別人了?我到底該怎麼辦?
不是不想拒絕,而是怕自己太自我中心
U說完他的故事後,我問:「你說你不太想幫,也不太想被幫,但還是答應了,那你當下是怎麼說服自己的呢?」
他想了想說:「我心裡好像會冒出一個聲音說,對方也是一片好意,我若直接拒絕,會不會太冷淡了?這又沒什麼,不如先答應吧。」
我接著問:「那你有沒有注意到,當你察覺『我不想』的情緒時,你的內在發生了什麼事?你和自己說了什麼?」
U說:「我好像會開始批判自己,覺得自己太自我中心,不夠體貼,才會連答應別人都不願意。」
不論配合與否,自己都不滿意
對談到這,不知你是否發現,U心裡的第一個矛盾已經浮現了。
他知道自己「不想」,可是內心又有一股自責的聲音,要他無視感受,勉強自己。
而我觀察到,現今的社會,很多人也是這樣的。
他明明想拒絕,但每當那個「我不想」的感覺才剛冒出來時,自己又會把感覺壓回去。
所以他總是想著:
「我怎麼可以這樣想?」
「人家是好意耶!」
「我不能太自私。」
「這有什麼好不開心的?」
而一旦這種內心對話的模式成了習慣,下一步他就會陷入「無止境的自我審判」。
一方面,他責怪「總是配合別人的自己」;
另一方面,他又批判「不願配合別人的自己」。
所以不論他怎麼做,他都不會滿意。
你真正在意的人,是你自己
話說回我自己,我也曾經歷過這樣的掙扎。
多年前我還是上班族時,某天下午,趁著跑客戶的空檔,我在熟識的咖啡廳休息,老闆臨時說要出去取貨,請我幫忙顧一下店,說只要15分鐘。
我一時不好意思拒絕,就直接答應了。
結果他一去就是40分鐘,電話沒接,店門我也不確定該不該鎖。
當天下午我原本要去拜訪客戶,為了幫他顧店,只好打電話和客戶改日期,行程全被打亂。
最後他請了我一杯咖啡和甜點,但我一點都不開心。
因為我心裡知道,我其實不想答應,只是我沒說出口,我擔心他覺得我很小氣、不幫忙、不夠意思。
晚上回家後,我沉澱反思,為什麼自己會答應?
一番內心交戰後,我得到了一個深刻的結論:
其實我知道怎麼拒絕,但我不敢承認「自己其實不願意」。
再說得白話一點,我在意的根本不是「老闆怎麼看我」,我真正在意的是「我的內在,會如何批判自己」。
拒絕不難,難在逃不過內在的羞愧
從U的故事,到我自己的經驗,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一件事:
總是順從他人,總是說「好」的人,他內在的問題,並不在於他不會拒絕。
他當然知道拒絕要怎麼做,可是因為他的內心藏著一個很深的信念是:「只要我說『不』,就代表我不夠體貼、不夠善良、沒有良心。」
所以當那句「我不想」剛剛冒出來,還沒成形,就被自己打回去了。
換言之,他們選擇配合他人,目的不是要遷就他人。
他只是在逃避內在的自責與羞愧。
他最最害怕的,也不是他人臉上失望的表情,而是自己變成那種冷漠、不好相處、不夠善良的人。
拒絕別人,自己會很難受
我把以上的分析告訴U以後,他恍然大悟:「對欸,P大你說中了我一直搞不清楚的事,本來我以為自己是太在意別人,所以才會勉強自己答應,但現在我才發現,促使我去答應的人,是我自己。
而我之所以會答應,是因為我擔心,若自己拒絕了他人的請求或好意,會變成一個冷漠、自私,以自我為中心的人。」
我再問他:「那如果你拒絕了別人,你的感受是什麼?拒絕別人讓你很難受嗎?」
U想了想回應:「蠻難受的,尤其是別人是有誠意的,那我更會覺得,自己是不是當了壞人。」
說不出拒絕的真相:不想活成自己也討厭的人
至此,U的第二個矛盾也出現了,他不是真的害怕拒絕,他真正害怕的是,若自己拒絕了他人,那他會不會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。
他和我說,他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的經歷。
在他成長的環境中,只要他拒絕了大人或長輩,就會被貼上「不聽話」、「壞孩子」、「太自我」的標籤。
久而久之,他開始把「說不」等同於「不乖、不好、不值得被愛」,最後他逐漸失去了照顧自己感受的權力與正當性。
為了幫助U不僅是釐清問題,同時還能改正信念,我給U出一個功課,幫助他去劃分:
- 什麼是合理的自我照顧?
- 什麼又是過度內疚帶來的自我壓抑?
這項功課看似簡單,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因為當一個人從小就被教導「懂事、體貼、配合」才是好人,他早就忘了「誠實照顧自己」這件事,本來就值得被允許。
在八週的練習中,U一步步開始學會區分情緒、辨識信念,也重新理解自己的感受。
進行到第三週時,他就感嘆道:「這是我人生第一次發現,原來『自私』和『誠實』其實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。」
更重要的是,他也能感受到,拒絕別人,不一定會帶來關係的破裂;
但一次又一次地拒絕自己,卻會讓他連自己都不想靠近自己。
重點不在拒絕他人,而是善待自己
前幾天,我收到了U的好消息,他說:「上週我拒絕了一位朋友的臨時邀約,那天我原本安排好要健身,朋友卻突然想去附近的麵包店,問我能不帶他去。
過去的我八成會硬著頭皮答應,然後壓縮掉自己的時間,再回家懊惱、怪自己。
但這一次,我停下來問自己『我現在願意嗎』,我聽見心裡的答案是『不太願意』,我選擇尊重這個感覺。和朋友說我待會還有事。
結果朋友完全沒介意,反而稱讚我很自律。」
U說,那一刻他才真正體會到:拒絕別人不代表冷漠,而是對自己的誠實。
照顧好自己,建立對等良善的關係
我由衷為U感到開心,不只是因為他成功改變了自己,也因為我看到,他開始能信任自己,找到內在的穩定。
這也是我開設「自信力課程」的初衷。
很多人會以為自信是技巧,是說話大聲、舉止大方、表現不畏縮。
這些外在的表現固然很棒,但真正的自信是,當你的內心浮現「情緒」時,你沒有逃避,不自我批判,也不急著順從他人,而是能照顧好感受,建立對等良善的人際關係。
【P.S.】如果你也和U一樣,常會陷入自我批判,自我否定,常懷疑自己是否「太敏感」、「太自私」、「不夠好」。
選擇配合他人,可是心裡仍感到委屈和後悔,也歡迎你參加我開設的《👉自信力課程》。
學會和自我對話,整合矛盾,活出那個從容自在,你真正想成為的自己。